建设海绵城市7年,为何深圳还会内涝?专家解读
这是一场突破深圳多项历史极值的暴雨
商圈积水漫至膝盖
在行人脚下形成滔滔浊流;
道路两边的车子浸在水中,只露出车窗;
雨水自台阶滚滚涌入地铁
6条地铁线路紧急调整运营;
凌晨时分,深圳紧急发出排洪通告……
9月7日晚间至8日,深圳全市普降极端特大暴雨,7项数据打破历史极值,多条紧急停运、停课、停工通知先后发出。8日上午,全省强降雨防御工作会议召开,现场视频连线包括深圳在内的多个城市;同日,深圳召开全市强降雨防御工作会议。9日,降雨仍在持续;10日,局部仍有降雨。
深圳暴雨。图源:南都图库
深圳暴雨。图源:南都图库
在此之前,深圳已多次面临强降雨的考验。据市气象局统计数据,6月以来,深圳共发出141个暴雨预警。高频率的强降雨,让这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被置于公众视角的检验下:7年过去了,深圳海绵城市建得怎么样了?面对频发的极端气候,海绵城市如何建设得更好?
···
连续3年被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
深圳防治内涝能力逐年提升
什么是海绵城市?
▽
海绵城市是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而生的方案。在这一概念里,城市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能像海绵一样有效吸纳、蓄渗和缓释雨水,控制雨水径流——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如此一来,雨水可在城市中实现自由迁移。
自2015年始,国务院先后开放三批海绵城市试点,深圳于2016年被纳入第二批试点范围,迄今已逾7年。彼时,深圳宣布将在24个重点片区实践,涉及面积达254.6平方公里,“系统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
这一项面向全市的工作曾多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分别为2015年、2017年、2021年、2022年及2023年。此外,按深圳市水务局公开的年度工作总结及计划,海绵城市建设情况曾连续5年出现在报告中。
从数据看
深圳在海绵城市建设上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
至2021年10月,深圳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的建成区面积276平方公里,“超额完成国家2020年要求的任务目标”。若算上2022年,目前,深圳海绵城市面积已超330平方公里,占全市建成区面积34%。
另一项可圈可点的数据是,2016年至2020年间,深圳共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法规、政策制度文件30部。去年9月,深圳发布《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规定》,覆盖7章58条细则。顶层设计趋于完善。
金地威新中心是深圳海绵城市的典范项目。图源:深圳水务
置于暴雨这一语境下
或许更能衡量深圳7年海绵城市的建设实效
▽
☛ 2017年6月
台风“苗柏”过境深圳,全市内涝达55处,“防涝改造能否提高”是彼时深圳面临的拷问。
☛ 2018年8月
深圳遭“历史记录以来首次连续两日大暴雨”,全市接报内涝58处。
☛ 2020年6月
深圳迎“近十年最强季风降水”,全市共接报内涝积水34处。
☛ 2021年9月
深圳遇时年最强短时强降水,全市接报内涝积水26处。
☛ 2023年入夏以来
深圳已迎多场强降雨,6月暴雨致使龙华区地标性商圈——壹方城水淹数小时,汽车漂浮水中;随后,台风“杜苏芮”“苏拉”“海葵”先后影响深圳,其中,“苏拉”期间深圳接报13处内涝。
尽管历次降雨强度不同、持续时间不同
但从逐渐减少的内涝点看
仍可看出深圳防治内涝能力逐年有所提升
深圳海绵城市示范小区。图源:深圳水务
···
海绵城市为何还会内涝?
深圳不再是从前那座易涝的城,只是来自自然的考验仍在。
此次突破7项历史极值的强降雨下对海绵城市的疑惑声也出现了:建设海绵城市达7年之久,深圳为何还会内涝?如何才能以更理性的态度看待海绵城市?
业内一个普遍的观点是
海绵城市的作用不能被过度放大
一名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行业人士告诉奥一新闻记者——
“对于沿海城市或多雨城市,海绵城市主要功能在于对城市初雨进行调蓄再利用,减少城市地表径流,降低雨水管道的前期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应对所有的暴雨。在海绵城市建设时,都有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和对应的设计降雨量,比如可以应对‘几年一遇’,如果超出这个标准就没办法了。”
按深圳市水务局公开的数据,目前,全市整体防洪潮能力为100~200年一遇,内涝防治能力基本达到20~50年一遇。
反观深圳此次暴雨,呈现强度超强、持续时间超长、强降雨范围超广的特点,1小时雨量超过100毫米的时间达4个小时,官方称“打破7项历史极值”。
“从深圳现有的建设情况看,应对这样超出极值的强降雨有较大难度。”前述人士表示。
换而言之
城市防洪排涝需要多方协同作战
海绵城市难以直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它不是无用的,但也不是万能的。”
深圳暴雨。图源:南都图库
珠海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的智慧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所所长佘年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海绵城市的功能范围是有边界的,“但面对城市内涝,它仍然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佘年认为,深圳在海绵城市建设上存在一定不足。诸如,按《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规定》,城市公园、自然公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当大于80%,其他公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当大于70%,但仅以径流控制率来谈控制暴雨内涝还不足够。
“按照每年的降雨场次,90%以上的降雨都是小到中雨,即便可控制80%的雨水,10%的暴雨仍无法控制,达到80%的径流控制率并不意味着就解决了内涝问题。”佘年表示。
此外,目前深圳海绵城市建设在老旧小区、城中村铺开范围有限,而这两类场所又较易发生内涝。他以江苏镇江市江滨新村为例,该小区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基于生态海绵的理念改造后,逢暴雨必涝的难题已基本解决。再如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自2012年建设海绵城市后再无积水难题。
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上,深圳也面临着一定挑战。“海绵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大,但深圳是全国土地面积最小的一线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大,现有能利用的土地是有限的。除了道路改造、新建道路项目有机会建设海绵城市,其他项目很少涉及。”前述行业人士表示。
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客观上加重了深圳治水之艰。深圳市水务局官网对此有分析:“由于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水系,加上现有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高,局部区域排涝设施不够完善,受洪涝灾害的威胁较大。”
图源:深圳龙华
···
暴雨“大考”,深圳如何作答?
多名行业人士认为,海绵城市并不是解决城市内涝的万金油。面对极端天气,城市理应形成更加完备健全的预警机制并落实,把伤害和损失降至最小。
这一次,面对这场突破历史极值的暴雨,深圳提前发布预警信号,投放防汛短信,紧急排洪,调整公交、出租、地铁运营。同时,全市停课、个别区发布停工通知等举措,也让普通市民对这场大雨投以更大的关注。
部署工作也有条不紊推进中。9月8日,深圳召开了全市强降雨防御工作会议,同日,深圳市市长覃伟中率队到现场检查强降雨防御应对工作。
据统计数据,7日18时至8日6时,深圳消防出动消防员3959人次,营救疏散600余人。7日17时至8日12时,深圳120共接呼入电话4540人次,调派救护车855次。
暴雨中的救援。图源:南都图库
9月8日下午,深圳交通已逐步有序恢复,全市除了极少处因严重积水、小面积滑坡实施交通封闭外,均已恢复交通。除少数站点外,公交地铁基本恢复,出租车、网约车正常运行。
面对这场打破历史纪录的暴雨
不到24小时,深圳重归平静
可以说,体现出了相应的城市应急能力、
防汛救灾能力
这一次,深圳经受住了考验
与此同时
暴雨之后,也需再度深入思考:
如何将海绵城市建设得更好?
“极端天气多发已是当下不容回避的问题,有风险就需要解决。除了预警和应急处理,海绵城市建设也要持续跟上、完善。”前述行业人士表示。
佘年表示,“渗、滞、蓄、净、用、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六字方针,“渗”作为第一步至关重要。他建议——
深圳在建设海绵城市时,应大量布局雨水花园等源头设施,重视绿化带的改造。要更好地发挥绿化带作为雨水花园的海绵作用,渗透率高的土壤海绵土更有效。“但目前深圳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尚未普遍置换高渗透率土壤。”
此外,深圳还可以“见缝插针”式建设雨水花园等海绵化设施,尤其是在老旧小区、城中村等易涝区域;也可循序渐进,推进传统的排水系统与海绵城市衔接。
大富社区公园布置了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图源:深圳龙华
时下,“易涝点治理”已纳入深圳市民生实事。按照目标——
☛ 2025年底前,深圳将“全面消除历史积水内涝点”;
☛ 至2035年,内涝防治重现期达“100年一遇”级别,防洪潮排涝体系与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要求更加匹配,总体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内涝现象;
☛ 另据深圳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深圳将新增海绵城市面积60平方公里。
看完文章后
你有什么想说的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阅读推荐 ——END——